【記者吳惠民台北報導】日前與陸媒聯袂走訪位於臺北市林森北路9巷18號由蒲添生故居改造而成的“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紀念館外牆印記著一代雕塑大師蒲添生的生平記事。一跨入宅院,大小尊古代、現代,有戰馬、元帥、阿嬤、裸女…等雕塑各據其位,讓人充分感受台灣巷弄中文化藝術的可貴與魅力。
目前負責“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的是蒲添生大師三兒子蒲浩志,他向來訪記者解說:其父蒲添生(1912-1996),生於台灣嘉義,為台灣著名畫家陳澄波女婿,原習繪畫,1933赴日入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後師從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前後共10年。
1941年,當時台灣雕塑界還是一片荒蕪,蒲添生毅然放棄留在日本發展的機會,回台灣耕耘,扮演台灣近代雕塑史拓荒者的角色。
蒲添生回台後,開設了台灣光復後第一間的鑄銅工廠,對於推廣雕塑藝術有著重要的貢獻。他間接從日本引進西洋古典在台灣播種,而西洋古典雕塑的原鄉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希臘,後歷經十六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美學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到十九世紀雕塑的美學則以法國羅丹為代表,從此雕塑美學朝多元發展。蒲添生把台灣近代的雕塑注入了文化新血,豐富了文化的內涵,蒲添生用他一生的生命貢獻所學,誠如他所說:「我把一生奉獻給雕塑,而雕塑也給了我生命。」
蒲添生大師的雕塑作品,主要表現在人物、人體和動物三方面,人物又分戶外全身大型名人紀念像和半身名人胸像,為台灣早期保守藝術觀念開拓「人物胸像」風氣之先河。1949年豎立在台北市中山堂前廣場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就是他最早的大型戶外紀念像作品,蒲添生大師用一生的時間記錄了台灣近代名人的立體圖像,其雕塑美學建立在希臘古典雕塑的基礎上,再把它在地化和個性化,他精準刻劃人物精神,忠實紀錄台灣近代社會風貌,注入雕塑藝術生命於人物胸像的範疇裡。1981年打破社會禁忌,開始持續採用人體雕塑模特兒來創作,完成不少人體雕塑作品,闡述其對於人體雕塑藝術的歷史脈絡及理念。他一生創作至今約保留了二百多件的雕塑作品,蒲添生所言:「人生就像花朵,每朵都有她綻放的姿態與表情。」
紀念館中其中一尊文學家魯迅雕塑像在228事件中,因“詩人”遭到匿名檢舉,蒲添生遂將該作品密藏衣櫃隱匿處,直到40年後的1982年,才送往法國藝術家沙龍,和長子蒲浩明的作品,雙雙入選1983年法國春季沙龍,1995年後由高雄美術館典藏。
1996年受前總統李登輝邀約,抱病拒醫,堅持為在火災車中救童犧牲殉命之林靖娟老師完成「林靖娟老師紀念像」後,溘然逝世,享年85歲,蒲添生大師為雕塑藝術一生奉獻、奉獻一生。
圖說1:負責“蒲添生雕塑紀念館”的是蒲添生大師三兒子蒲浩志,向記者解說其父的雕塑藝術人生。〈記者徐玉英攝〉
圖說2:蒲添生大師全神貫注於雕塑藝術。〈記者徐玉英攝〉
圖3:蒲添生大師最後遺作「林靖娟老師紀念像」。〈記者徐玉英攝〉
圖4:蒲添生大師伉儷情深。〈記者徐玉英翻攝〉
圖5:清明上河藝術中心董事長王文宏(右二)、南菁書院院長柯沛(右一)、台灣導報副社長吳惠民(左一)與“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館長蒲浩志(左二)合影於蒲添生故居。〈記者徐玉英攝〉
圖6:文學家魯迅雕塑像蒲添生在228事件中,密藏衣櫃隱匿處,直到40年後的1982年,才送往法國藝術家沙龍,和長子蒲浩明的作品,雙雙入選1983年法國春季沙龍。〈記者徐玉英攝〉
圖7:院中各異其趣的銅雕藝術裝置。〈記者徐玉英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