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惠民桃園報導】桃園市長鄭文燦日前至中壢藝術館,出席「狂飆的硬頸年代」中壢事件40週年研討會暨記者會。

 

鄭文燦表示,「中壢事件」於40年前發生,是台灣戰後民主化重要的分水嶺,當時打破威權統治的氣氛,讓後續民主運動得以形成,因此,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壢事件」,就沒有後來的「美麗島事件」,也沒有台灣的民主化歷程,「中壢事件」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市府正在修復並活化中壢分局旁日式警察宿舍群,預計完成後在內設置「中壢事件紀念館」,讓更多民眾了解台灣民主化的歷程。

 

鄭文燦指出,1977年發生的「中壢事件」是當年在國民黨長期執政下,因為選舉不公而形成的群眾運動,「中壢事件」是首次由人民透過群眾活動挑戰威權統治;「中壢事件」是黨外民主運動邁向組織化、訴求化及選舉化的重要轉捩點。

 

鄭文燦敘述,「中壢事件」發生的背景適逢台灣退出聯合國,當時外交孤立,開始組織黨外運動;1977年的5項地方選舉,前桃園縣長許信良以「跳脫國民黨」黨外連線型態參選,並以23萬5,946票贏過對手14萬7,851票,包含桃園縣長在內,黨外當選4位縣市長,以及台北市、高雄市議員、省議員也當選多位,可說是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許信良前縣長在擔任省議員時對台灣政治提出批判,當時黨外雜誌也對國民黨統治做了很多分析,形成台灣民主及反對力量的基礎。

 

「中壢事件」對國民黨地方派系、財團、政客等提出了強烈的批判,對人民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要追求一個更公義的社會,因此續積強大的能量。 鄭文燦說明,許信良前縣長自「中壢事件」後被稱為「浪漫革命家」,後續因參加高雄「橋頭事件」被停職,遠走美國在海外流浪,回台後引發「中壢事件」。「中壢事件」不僅代表客家人「硬頸精神」,也代表台灣人民追求民主的精神。

 

許信良也表示,「中壢事件」邁入40週年,回顧1960年代,學生運動從美國擴散到全世界,巴黎、倫敦也有幾萬名的學生牽手示威;歐洲已開始發展民主、自由、人權,但是年輕一代依舊以行動要求更大的民主、更重視人權、更重視正義,這樣的精神也影響他的一生。回首40年來,感受到台灣的努力與進步,年輕時所追求的都逐漸實現,台灣更加民主、社會福利體制更完善,也逐步重視更多普世價值,期望大家更加努力,讓台灣持續進步、越來越好。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表示,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支持反對運動的縣市很多都是客家鄉鎮,歷史關鍵時刻帶頭的人也很多都是客家人,顯示客家人極端的個性,平常是安分守己的順民,但如果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情,就會勇於帶領革命,這是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中壢事件」可說是台灣第一個接近革命事件,就發生在客家的小鎮,是客家人對台灣民主運動歷程重要的貢獻。

 

圖說:桃園市長鄭文燦〈中〉、桃園縣長許信良〈右〉、立法委員鄭運鵬、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永得〈左〉都出席「狂飆的硬頸年代」中壢事件40週年研討會暨記者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灣導報桃園新聞 的頭像
    臺灣導報桃園新聞

    臺灣導報桃園地方新聞

    臺灣導報桃園新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