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徐玉英桃園報導】農業局長謝長勝與農糧署北區分署長蔡麗琴等人,日前到大溪區仁和路拜訪大溪區水稻班,同時下田觀看雜糧新興作物「紅藜」,鼓勵農友善用停灌休耕機會轉作營養價值高的雜糧,開創不一樣的農特產品,增加農民收益。

 

大溪區水稻班張勝郎、張展維父子利用二期停權休耕機會,在農糧署北區分署與農業局的鼓勵下,從屏東、台中採購種籽,在大溪區仁和路栽種4.5公頃紅藜,經3個多月種植後近日開始採收,整田一片火紅「紅藜」,增添田園美景。

 

農業局長謝長勝表示,紅藜又稱台灣藜,是原住民族早期傳統作物,營養價值豐富,蛋白質含量與小麥相當,是稻米的2倍,膳食纖維含量為燕麥的3倍、地瓜的6倍。農委會台中農改場認為,台灣藜具抗旱性,目前栽種面積不大,紅藜平均每分地收成200公斤,吸引不少糧商慕名搶購,若能持續推廣,相當有機會成為桃園的主要雜糧作物。

 

大溪農友張展維指出,紅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他採收紅藜後加入米飯煮成台灣藜飯、台灣藜甜湯或製成台灣藜餅乾,在口感上有「玉米鬚的清淡芳香味」,是非常值得開發與推廣的健康雜糧作物。 農糧署北區分署長蔡麗琴強調,北區分署分別在桃園市大溪、新屋、觀音等地試種推廣台灣紅藜,希望能夠成為桃園市特色雜糧作物,並適時搭配休閒觀光精緻旅遊,能夠提升農民的收益,發展成為小而美的精緻農業。

 

圖說:農業局長謝長勝農業局長謝長勝〈右二〉與農糧署北區分署長蔡麗琴〈左二〉等人,到大溪區仁和路拜訪大溪區水稻班,同時下田觀看雜糧新興作物「紅藜」栽種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臺灣導報桃園新聞 的頭像
    臺灣導報桃園新聞

    臺灣導報桃園地方新聞

    臺灣導報桃園新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