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玉英桃園報導】于百齡在師大就讀時拜胡念祖、喻仲林、孫家勤習畫山水、花鳥、人物。後再師承余偉老師習山水和老松,金勤伯老師則教畫仕女和墨竹。因而無論山水、花鳥、人物、仕女無不精通,山水師法黃君璧、胡念祖二師風格為主,畫花鳥則最愛畫梅,不僅因其愛妻名中有梅,更覺梅花最能展現中國人的精神。一代書法大師于右任稱其畫中可見“書法線條的美”,廖繼春喻其畫 “東方水墨與西方色彩的融合”,黃君璧贊其作品“創新而不流俗套”,葉醉白譽其畫作“有萬馬奔騰的氣勢”。
于百齡回憶,當年其字畫在日本極度受歡迎,因此曾遠赴日本畫畫、賣畫20年,但其性如梅,傲骨嶙峋,厭惡攀龍附鳳、巴結權貴!一次,他在東京開畫展,有日本商人看中了一幅畫作,言明將贈予當時的日本首相岸信介,大師聞言,堅拒售畫。但大師卻喜交貧寒知士,對於窮朋友,他是來者不拒,倘遇真正懂畫之人,更是大方贈與。
跳脫傳統獨創「多媒彩」畫風 于百齡大師早年最拿手的絕活是工筆仕女、人物佛像,在畫界有句俗話:「肥了花鳥、瘦了山水、餓死人物。」意旨畫人物畫,難以養家活口,同時,大師亦自覺這些畫題已經落伍,毅然改畫花鳥,尤精松、竹、梅,但仍感覺變化再多,仍難脫墨守成規,傳統束縛,於是跳脫傳統思維,效仿齊白石“衰年變法”,獨創「多媒彩」畫風,融合西方美學概念,運用水墨的技巧、潑墨的暈染、油畫的堆疊,加上壓克力染料,繁複的手法處理出多層次的虛實立體空間,展現如詩如畫、似幻似真的全新視覺美學效果。而多媒彩創作費時費工,若無爐火純青畫功,對整體構圖、點、線、面、色彩皆能了然於胸,就無法拿捏細微,更遑論創作出精緻、唯美、脫俗、大氣的好畫作。
創《中國美術》雜誌 為兩岸藝術交流盡心盡力 1987年,于百齡大師為了弘揚國畫藝術,創辦了《中國美術》雜誌。書中他勤於撰文介紹國畫藝術,親自撰寫各畫家的藝評,並刊載各書法、畫家作品,讓讀者賞析,為國畫藝術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通過這塊藝術平台,將臺灣一些志同道合的藝術界人士聚集,之後有感於要更能弘揚國畫藝術, 必須成立一個屬於自已的藝術團體,因此於1992年,于大師與陳秉環、王太田、簡大坤等63位藝友,共同發起成立了臺灣中國藝術協會, 于百齡被推舉為首任會長,為促進兩岸書畫藝術交流,于大師頻繁奔波於兩岸,舉辦個展、聯展,藉以廣結藝壇好友。在其積極努力下,1993年即在臺北促成了兩岸名家聯展,展出兩岸畫家的作品二百餘幅;同年又邀請大陸畫家彭林、李濱星、曲德亮,赴台舉辦三人聯展,在兩岸藝術交流史上寫下重要一頁。此外,于百齡大師在其主辦的《中國美術》雜誌上,更是大量刊登大陸畫家的作品,,宣揚大陸畫壇的藝術成就,使臺灣各界對大陸的藝術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圖說1:于百齡大師現場揮毫婷婷立竹。〈記者吳惠民攝〉
圖說2:在于百齡美術館巧遇風水大師詹惟中拜訪于百齡大師。〈記者吳惠民攝〉
圖說3:于百齡大師荷花作品。
圖說4:于百齡大師松鶴作品。
留言列表